◎撰文/人本教育基金會 (本文刊登於4月26日的國語日報)
明快,直率,是許多人對于美人的印象,于美人堅持不打小孩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打完小孩會讓自己的心情不好,所以我不打小孩!」篤定的語氣,反映出體罰從來就不是她的選項,「打小孩?這麼可愛怎麼打的下手?」

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于美人說:「我是成長在50年代的人,我當然也被打過,很多的經驗是,我不覺得我做錯了什麼,只是我沒有照著大人的意思而已,像國中有一次數學沒有考好,我就被老師打了一巴掌,但是,我也沒有因為被打了這一巴掌,數學就開始變好。」于美人認為,大人打小孩,常常是因為小孩沒有遵循大人的意思,表面上看起來,問題出在小孩不願意配合,但我們更應該深究的是,這些「大人的意思」到底合不合理?

工作量這麼龐大,回到家還要陪兩個小孩,難道于美人不會有受不了的時候?「當然會有,」于美人緩緩的說:「像是兩個孩子一直吵、互不相讓的時候。遇到這種情形,我就是耐著性子和他們談,或者,暫時離開現場。」于美人認為,透過說理,孩子感受到問題被認真的看待,也就不會用激烈的爭吵來博取大人的重視,反而可以很快的化解衝突。「當你很清楚選擇不打,你才有可能去想、去試其他的方法,我偶爾也會對孩子大聲,但這就是我的底限,我絕對不會打小孩。記得有一次,我對兒子大聲說話,兒子就跟我說『媽咪,我不喜歡你這樣大聲跟我講話』──這就是他學會解決問題的表現,我們不是希望孩子能夠成為有想法、會表達的人嗎?我們不是希望孩子有心事都願意跟我們說嗎?不打小孩,才有機會讓孩子恣意發展他們的生命。」

于美人能夠這樣把自己的情緒照顧好,得力於她看待孩子成長的角度很特別。她說:「當小孩需要花很多的力氣去跟爸爸媽媽謀合、去試探大人的底限在哪裡、去處理我們在情緒上的互動,小孩自然就沒有時間去思考學會其他的事情,那麼,小孩當然要胡鬧!胡鬧,其實是孩子在釋放求助的訊息,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辦,才會引發那些失序的行為,最後,變成大人自己的困境。」

「穩定情緒。」快人快語的于美人,精準扼要的建議所有爸爸媽媽:「穩定自己的情緒,不打小孩,孩子才能穩定的成長。」

 

我很久沒有動手扁小孩了…

一直相信用打來達到目的可能是最快的方式

但一定有更好的方式

只是我破功了…

 

棠棠打從胃口好後

看他體重也什麼沒增加、身高也沒什麼成長

到是愈來愈古靈精怪、愈來愈伶牙俐齒

 

每次說:來刷牙、來吃飯、來洗澡、來睡覺、來…

他老大的回答通常不是:"不要"、就是"我還要玩"

而且通常伴隨著鬼吼鬼叫

搞得我耐心盡失

就這樣很忍耐的過了好一陣子…

就在今天早上

還沒完全清醒時

就被這小子整的火冒三丈、完全失去控制

叫他去罰站、又耍賴

最後氣的動手K了他的屁股

他居然還是倔著說他不痛 (老娘手都痛了)

真是完全不想再理會他

事後

當然他又是嘴甜的撒嬌說他錯了、以後不會了

但想當然爾

絕對不會到這裡就結束丫…

 

我一直覺得

一方面對小孩大吼大叫、打罵教育

一方面又要求一個3歲小孩的脾氣好、EQ高是很矛盾的

小孩除了天生氣質外

大部分的行為、反應都是經由學習而來

如果用的是打罵,那小孩學到的就是打罵

而且打罵可以收到一時之效…但能打到什麼時候?罵到什麼時候?

 

我真的深刻的自我反省中

小孩真的是對父母的磨練、也是家裡的一面鏡子

我要努力的更有耐心去面對他…

請賜予我神奇無比的耐心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布蘭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